在淮海農場的時光長河里,總有一些人,用自己的堅韌與執著,書寫著不為人知卻又熠熠生輝的故事。陸曉山,一位年逾六旬的農場退休職工,便是其中一顆閃亮的星,以殘疾之軀,奏響了生活樂章。
最近一次見陸曉山,是在2024年年末,我與第四生產區干事到他位于五岸新村的家中走訪。那是一間簡樸的平房,屋外種植著幾壟青菜和蘿卜,雖不繁茂,卻透著生機,仿佛是他對生活不屈的宣告。走進屋內,只見他正獨自打掃衛生,身形略顯佝僂,動作卻不失利落。屋內因為他一人居住,難免有些凌亂,然而,一件亮色卻破舊的環衛馬甲掛在墻上,瞬間吸引了我們的目光,那是他辛勤勞作的勛章,也是他自食其力的見證。
陸曉山是第四生產區的職工,身患殘疾的他,生活之路注定坎坷。但他從未被殘疾打倒,而是以超乎常人的毅力,努力在生活的泥沼中掙扎前行。他笑著告訴我們,自己雖獨自一人,卻并不覺得孤單,不僅因為有哥哥嫂子的關懷,在農場干零工的日子里,他更是憑借著雙手,一點一滴地積攢著收入,養活自己。當我們問起他退休后的打算時,他憨憨一笑,眼神中透著堅定:“不知道呢,能干就再干干,勞動習慣了。”
說起勞動,陸曉山的眼中閃爍著光芒。他坦言,自己的腿雖不好,但干活從不比別人差。這份零工,是他靠自己的努力爭取來的。作為農場職工,他曾一度沒有收入來源,單位考慮到他腿部殘疾但身體尚可,對他開展幫扶工作,給他安排了一個勞動公益性崗位——打掃場部公共廁所,以此補貼家用。陸曉山對這份工作倍加珍惜,每天天還未亮,他就已起身,拖著行動不便的雙腿,來到廁所開始一天的工作。從起初負責一座廁所,到如今承擔起四座廁所的清潔任務,他用自己的汗水和堅持,贏得了職工居民的認可與尊重。
記得2月24日那天,天氣格外寒冷,窗臺上都結了一層薄冰。我在大樓打水時,不經意間看到遠處體育廣場公廁前,一個身穿橙色馬甲、走路一瘸一拐的身影,那正是陸曉山。他正拿著拖把,認真地清潔著體育廣場的廁所。凜冽的寒風中,他的身影顯得有些單薄,卻又無比堅毅。他雖然身體殘疾,卻從未向命運低頭,以積極樂觀的態度,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。
在陸曉山的身上,我看到了一種力量,一種不屈不撓、自強不息的力量。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,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,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屬于自己的生活。他的故事,或許沒有華麗的辭藻來修飾,卻如同一股暖流,流淌在每一個人的心中。